作者:凯发k8官方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02-11 13:32:39
不过中世纪时期,因为狂欢节被迫世俗化,宗教对狂欢节时民众行为的控制力有限,因此被从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中除名,成为一个普通的节日。
中世纪时期,本来是宗教统治力最强的时期,宗教势力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民众的统治。
然而纵使是如此强大的宗教统治力,仍然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俗低头妥协,逐渐退出狂欢节的✅统治。
中世纪时期,刚好是一个社会变革时期,许多事物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封建上层阶级却并不能适应这些改变,反而选择通过更多的控制避免民众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如果没有中世纪时期宗教势力对民众的高压统治,或许也不会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崛起。中世纪时期之所㊣以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宗教势力的高压统治。
彼时宗教势力已经成为世俗政治核心的一员,同世俗皇权间争夺权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缺乏灵活性的宗教体制只能选择这种方式来应对所有变化。
当时摆在宗教面前的变化非常多,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大部分领域。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对宗教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让宗教感觉自己的统治岌岌可危。
中世纪时,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级制度刚刚形成,宗教利用这两个制度对普通百姓进行统治。然而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崛起,传统的等级制度受到挑战,封建土地制度似乎也有些动摇。
封建大庄园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新式经济间存✅在一定矛盾中国文化建筑有哪些,宗教更偏向于封建大庄园经济,但资产阶级的出现让宗教的财产不再稳固。
早前,基督教其实是被世俗统治阶级明令禁止的宗教,因为㊣屡禁不止,世俗统治阶级甚至采取过一些极端手段。到中世纪之前,世俗统治阶级接受基督教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基督教的思想支持。
当时同基督教达成合作的是中㊣央政权,中央政权扩大势力的主要目的是同地方势力斗争。没想到,地方势㊣力倒下后,宗教势力成为了更难以打倒的存在。
从被禁止的宗教,到欧洲大陆上的统治思想,基督教内部对自己的地位跃升✅非常满意和自信,但当他们面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尤其是经济上的变化时,曾经的政治斗争经历已经不能作为参考标准。
基督教能够成为统治思想,主要的助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自然就是教会积极同封建王权靠拢,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进而宣传自己的思想。
从基督教的发家史观察,不难发现,基督教自身非常清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只不过基督教毕竟只是一个宗教,对经济的研究有限。
宗教势力了解经济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欧洲中世纪教堂,却无力应对这样的局面,更不知道如何处理正在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只能㊣一味打压。
面对教会的高压政策,不只有资产阶级感受到窒息,普通民众也不例外。多数民众,虽然也信仰基督教,但对教会的许多行为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人文化水平有限,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有限,自然㊣无法提出明确的反驳观点。
鉴于基督教已经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教会也隶属于世俗的统治阶级,民众不敢对这些统治提出反对意见。狂欢节的出现,让民众找到了一个发泄口。
狂✅欢节最早属于宗教仪式之一,大概的活动内容是在教堂内唱歌跳舞、大吃大喝,通过这种暂时的放松来为人们提供小憩的空间。
教会上层可能也意识到,一味的高压政策很可能导致普通民众越来越反感,还可能奋起反抗,因此才允许人们在狂欢节时小小的放肆一下。
水满则溢,本就已经蓄满水的水库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是不够的。没过多久,人们就将狂欢节当作一个彻底放纵自己的节日,在狂欢节当天带上面✅具狂欢,做出许多疯狂的举动。
中㊣世纪时期,多数狂欢节现场随处可见酗酒的人群,放纵✅游戏更是家常便饭。面对这样的场景,教会也有些犹豫,一方面教会认为这样违背了他们短暂小憩的初衷,另一方面这✅样的狂欢节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很难真正实现完全禁止。
原本属于宗㊣教仪式的狂欢节,是普通百姓获得宗教庇佑的一种形式,整个过程中,仪式感非常重;而此时㊣的狂欢节,已然朝着完全世俗化的节日方向转变,宗教仪式感逐渐消失。
随着狂欢节放纵程度的增加,地点也从教堂转移到广场,地理位置的改变,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神经,让狂欢✅节上的各种行为越来越过界。发展到后期,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满带入狂欢节,甚至利用狂欢节的机会对神明不敬。
显然,中世纪时期的人们根本不在乎斋期,只是把狂欢节当作自己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至于之后㊣的斋期,很多民众根本不会按照教会所设想的那般进行。
当时的人们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日子:平日里,人们会带上庄重的面具,服从教会的一切统治;狂欢节时,则完全抛弃宗教㊣的控制,进入㊣自由✅状态,亵渎神明,集体狂欢。
其㊣实中世纪时期,很多普通民众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毕竟在当时的宗教统治下,经常出现各种原因㊣的处死理由,许多人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判死刑。
周围不停有亲友莫名其妙“犯罪”,同时黑死病爆发,没有死于宗教统治的人,也有很多死于疫病。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少有普通人能够维持一个正常㊣健康的心态。
人们在✅狂欢节当天的各种过界行为,不只是对各种负面情绪的发泄,同时也是人们逐渐病态心理的一个体现。可惜当时并没有心理疾病这种说法,因此这种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
逐渐世俗化后,狂欢节不再限制参与者的身份和数量,所有人可以非常平等地参加狂欢节,这也为神职工作者们提供了放✅松的机会。
这也是狂㊣欢节始终无法被宗教彻底抹除的重要原因,基层的神职工作人员们并不排斥,甚至非常支持狂欢节的举办。
纵使是神职工作人员,也属于拥✅有七情六欲的人类,长时间处在高压状态之下,即使是以上位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也很难保证自己的心理不出现任何问题。
因为狂欢节时所有人的行为都放肆、没有规则和底线,所以㊣参加狂欢节的所有人都处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状态下。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等级制度的束缚,对教会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物极必反,发展到后期时,狂欢节上人们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许多人带着面具进行施暴行为,将狂欢节变成了犯罪现场。与此同时,针对神㊣明的亵渎行✅为也越加过火,甚至出现了打砸神像的现象。
到此时为止,教会对狂欢节始终让步和妥协。在一个宗教势力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能够达到✅这样的成果,狂欢节背后的世俗拥护功不可没。
自从狂欢✅节从宗教仪式中被删除后,普通民众对狂欢节的热情不减反㊣增,彻底摆脱✅了教会的干涉,狂欢节的规模和娱乐性进一步增加。
即使后来教会被统治阶级除名,狂欢节依然被流传了下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典㊣节日之一,狂欢㊣节的娱乐性也成为节日中最主要的成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